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

余德慧教授生平



余德慧教授(1951.1.10 - 2012.9.7),台灣省屏東縣潮州鎮人,國立台灣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。曾任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、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教授、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(現更名為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)創系主任、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教授。主要教授:本土心理學、文化心理學、人文諮商、宗教經驗、宗教療癒等課程。曾任《老師月刊》總編輯、老師文化公司總顧問、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諮詢顧問召集人。
余德慧是台灣心理學界的另類份子,他像個素樸的偵探,喜歡在日常生活之中尋找疑點,在人生圓滿之處捕捉隙縫。他主張把人「逼到底線」,他曾說:「人生就是一場『破局』,要把這個破局當成站立點;人要懂得『下身落命』,把自己放到最低點;要『為失敗而活』,在崩毀感中過日子。」他認為生命本就在喜樂/愁苦、高峰 /低谷、重生/死亡之間「進」與「出」,而生死大事則是終極的「進」與「出」。
1981年,余德慧與陳滿樺女士結婚1983取得博士學位1985年育有一子余寧智。後,他則積極從事於臨床心理學研究及教學,並逐漸體悟到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、經濟、政治等息息相關,於是他萌生念頭,毅然邁出研究室,走入人群。
1987年,余德慧赴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,埋首於醫療人類學,同時也浸淫在詮釋現象心理學、宗教與臨終照顧等研究領域。
1989年自美返國,余德慧已清楚看出強調靈性生命的心靈學是未來的趨勢,這門學問將引領人類了然人生的終極關懷,教導人如何建立一個真誠的生活。
1992年,他與恩師楊國樞教授在台大心理學系開設了國內第一門「生死學」課程,深受學生喜愛,每一堂課幾乎都大爆滿。
1995年,余德慧與顧瑜君結婚。兩人於婚後移居花蓮,一起到國立東華大學任教。起初,余德慧任教於該校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,開設民俗與宗教、宗教與文化等課程。他們兩人並積極參與在地社區工作,1996年共同執行花蓮第一個文建會推動之社區營造計畫,在光復鄉推動原住民社區/部落營造規畫案。之後,他們也在壽豐鄉豐田社區等地方繼續推動社區工作,並於2009年籌設「花蓮鄉村社區大學發展協會」,余德慧並擔任理事長。
1997年起,余德慧在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擔任志工,開始接觸臨終病人,親身參與,體證生死。
2002年余德慧擔任國立東華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(今更名為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系)的創系主任。20068月,余德慧自國立東華大學退休,轉任慈濟大學宗教與文化研究所(今更名為宗教與人文研究所),此時,他重新開設「生死學」、「臨終照顧」、「人文諮商」等課程,以海德格、齊克果的思想為經緯。
余德慧才情出眾,學通古今,曾任台灣第一本人文心理雜誌《老師月刊》總編輯;擔任總編輯期間,他開創新穎的本土心理學研究領域,多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的雜誌類金鼎獎。他在《老師月刊》撰寫的刊頭文章,至今予人深刻印象,其優美文學作品《生命夢屋》、《情話色語》、《觀山觀雲觀生死》、《生命宛若幽靜長河》、《生命史學》、《生死無盡》等均由此結集成書。他同時擔任張老師出版社總顧問,暢銷書《前世今生》、《西藏生死學》即是在他策畫下完成的。
2000年成立的心靈工坊文化公司,余德慧是主要催生者之一,他並擔任諮詢顧問召集人,將身心靈整體療癒的觀念帶進出版界,引進探討生病心理學的《病床邊的溫柔》、省思醫療倫理的《醫院裡的哲學家》與《醫院裡的危機時刻》、探究生命終極關懷的《道德的重量》,以及他最珍愛的靈性療癒經典《好走: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》等前衛好書。他在生死學與臨終照護、宗教療癒的創作也非常豐富:《詮釋現象心理學》、《生死學十四講》、《台灣巫宗教的心靈療遇》、《臨終心理與陪伴研究》等,均是中晚期的重要著作。

2009-2012年,余德慧主持「人文臨床與療癒研究室」,以「人文臨床」的觀念,結合人文社會學科與受苦現場,以探究其人文深度。

201297日,在愛妻顧瑜君教授及慈濟醫療團隊的柔適照顧之下,余德慧浸潤在靈性恩寵之中,泰然辭世。

余德慧深信:死亡不是悲劇,而是一種恩寵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